需求分析文档(PRD)的核心是“让所有角色(开发、设计、测试等)看懂需求、对齐目标”,核心内容围绕“为什么做、做什么、怎么做、怎么验收”展开,结构清晰且无歧义。
一、文档核心模块(必备)
文档基础信息:包括文档名称、版本号、编写人、更新日期、适用范围,方便版本追溯和协作。
需求背景与目标:说明“为什么做”,比如业务痛点、核心目标、关联业务指标。
范围与边界:明确“做什么”和“不做什么”,列出核心功能和非核心功能,避免需求蔓延。
用户与场景:界定目标用户,梳理核心使用场景,用“场景+触发条件+用户动作”描述,比如“场景:通勤时查询岗位;触发条件:地铁上碎片化时间;用户动作:输入关键词→筛选地区→查看详情”。
功能详细描述:逐模块拆解功能,包括流程(如“查询流程:登录→输入关键词→提交→返回结果”)、交互规则(如“输入为空时提示‘请输入关键词’”)、业务逻辑(如 “排序规则:优先显示最新发布+距离最近的结果”)。
非功能需求:补充功能之外的要求,比如性能、兼容性、安全、易用性。
验收标准:明确“怎么做算合格”,必须可量化。
原型与附件:附上高保真原型图链接、流程图、参考案例等,辅助理解。
二、可选补充模块
风险与依赖:比如 “依赖第三方接口,需提前完成对接”“用户习惯可能不适应新流程,需配套引导”。
优先级说明:标注每个功能的优先级,方便资源分配。
术语定义:解释专业术语,避免理解偏差。
三、文档编写关键原则
语言简洁:不用技术术语或模糊表述,用具体数据和明确规则说话。
逻辑连贯:从背景到目标,再到功能和验收标准,层层递进,让读者顺着逻辑理解。
聚焦核心:优先呈现关键信息,次要细节可放在附件或备注中,避免文档过于冗长。
400-626-7377
在线咨询
微信号:zpitedu